本周观影

  • 东京故事 2:E05(面包炒面,高利贷以及和棒球教练的故事)/E06(鲑鱼和综合菇,理发店老板出轨的故事)/E07(豆皮乌龙面,配音演员失败上进的故事)/E08(咖喱拉面,友情的故事)/E09(玉子烧,父子中国导演和日本演员)/E10

本周博客

本周文章

好奇心周刊第20期: 从四个方面了解Palantir

独特的公司 Palantir,之前也看过 Reflections on Palantir,可惜我没早发现投入这样的公司,目前只能保持关注了,其服务客服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https://x.com/Barret_China/status/1975904199683752364

推荐学习下微软搞的这个 R&D-Agent 框架,https://github.com/microsoft/RD-Agent,它是一个让 AI 能够自己做科研的系统——能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结果、总结规律,整套科研流程都能自动化执行。

微软还基于这套框架,构建了一个用于量化投资研究的智能体 R&D-Agent(Q),https://github.com/microsoft/qlib,并与开源量化平台 Qlib 结合,实现了自动化因子挖掘与策略优化。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量化研究,恐怕真得交给 AI 来操盘了,R&D-Agent 的整体架构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Research Phase)和开发阶段(Development Phase)。研究阶段由四个部分组成:规划、探索路径结构、推理管线和记忆上下文,它们通过反馈机制持续循环,不断在假设、实验与分析之间往复,让系统在多轮探索中自动调整方向、积累知识、优化策略;开发阶段则承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编码工作流与评估策略,前者把想法变成可执行代码,后者负责验证与对比结果,确保系统演化出的改进真实可靠。两个阶段形成首尾相接的闭环,让科研过程实现持续反馈与自我进化。

从本质上看,R&D-Agent 不是在“模拟科研”,而是在“系统化科研”。它让科学探索从线性的人力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智能网络。每一次假设的提出与验证,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份不断扩展的知识图谱,让科研活动变得可编排、可追踪、可积累。

相关论文:1)《R&D-Agent: An LLM-Agent Framework Towards Autonomous Data Science》,https://arxiv.org/abs/2505.14738 ;2)《Qlib: An AI-oriented Quantitative Investment Platform》,https://arxiv.org/abs/2009.11189

有意识保护我们身上的能量

能量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却是着实存在的,围绕着我们,左右着我们。
这也让我觉得保护自己的能量、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这件事,可能已经变成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为现在有各种事情,各种信息都会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地消耗着我们的能量,那消耗掉的能量以及被侵蚀的注意力,当要真正地用于做具体的某件事时,自然就力不从心了。

teleg 消息

学会一个新词:数字排毒

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特别适合找个地方把自己关起来,整理照片、清理房间、梳理思路。拒绝所有最后的饭局和邀约。留出至少一个下午,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独处。去阅读、去散步、或者只是单纯地发呆。让你的精神,从喧嚣中,慢慢地、平稳地,回归内在。

看到一个真实而带点诗意的趣事: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美国免疫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正在做一次安静的离线徒步,手机信号全无,诺奖委员会暂时找不到他。他背包行走于爱达荷州的山里,等他走出山谷、回到有信号的地方,才会看到世界的欢呼。

妙的是,他与同获奖的玛丽·布伦科与坂口志文的工作,正是为了让免疫系统学会自我调节:从 1995 年的 Treg 发现到确认 Foxp3 是调节性 T 细胞的关键因子,人类因此能更好地收束免疫的过度反应。这一刻,科学家以身示范——在信息免疫学之外,选择与世界短暂拉开距离,让心智恢复稳态。

这则消息像一枚小针,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事不会在通知中心里闪烁,它会在山道上等你。

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一个新词:数字排毒。在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远离手机、社交媒体与信息流,给大脑降噪,让注意力、睡眠与情绪回到稳定状态。它不是否定技术,而是重置关系,避免被无尽通知与算法牵引。

这也让我想到了两年前阅读的英文书籍《Stolen Focus》,做了一点摘录翻译:他很难在一个话题上停留超过几分钟,会突然重新盯着屏幕或切换到另一个(新)话题。他似乎以 Snapchat 的速度旋转着,任何静止或者严肃的事物都无法触及他。他聪明、正直、善良 —— 但似乎没有什么能在他的脑海中停留(生根发芽)。🥲

聪明的诸位一定也发现了,在这个「短视频」的 AI 时代,我们的关注是一种参与和力量,这很好,但通常不可持续,很难识别真正的问题,遑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至于说行动,我觉得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并不真正知道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迟迟不愿意做出行动。拖延症的背后,不是意志力,而是缺少了解,只有一个泛泛的概念。

别担心,今天 AI 没有进化。另外还有一个冷知识:诺贝尔奖不需要自己申报,也不需要朋友圈转发和点赞。拉姆斯德尔与世隔绝这不也得奖了吗?🤡

结合上下的信息,被泛滥的信息所左右是多么的糟糕,一方面是能量流失了,一方面是注意力变没了,找回失去的注意力和流失的能力是很不容易,要给自己留数字排毒的时间。

teleg 消息

我每次看 Yonghong Song 做事都会想起《文明6》里的“大工程师”:  https://lwn.net/Articles/1016105/

如果说“好工程师”的标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那“大工程师”还需要加上 改善生态的能力 ,这不仅包括硬实力——精通 clang/gcc/bpf/elf,而且愿意一次次站上去,把一个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小问题拿到台面上讨论,建立社区共识,改善基建生态。说这个问题是小问题是因为很多人都遇到过,我自己都遇到过太多次了,最后无非是 llvm-objdump 看一下哪个变量被优化了然后加上 volatile 就心满意足了。好工程师止步于此,大工程师才刚刚开始。

https://x.com/Barret_China/status/1975861192548548974

Agent 的动手能力,已经在过去一年经历了显著的跃迁。它不再只是会“聊天”的模型,而是可以真正去动手、去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那么现在它能做到什么?已经能解决多复杂的软件工程问题?又该如何在社区里找到最强框架并复用到自己的项目?下面是几条更实用的思路。

要评估一个 Agent 的动手能力,无论它是单一的 LLM,还是 LLM 加上外部工具的工程实现,最终都要回到数据集上。因为数据集定义了“考试题目”,而 benchmark 决定了“评分标准”。目前能全面评估 Agent 工程执行力的两个核心数据集,一个是 OpenAI 的 SWE-bench(software engineering-bench),另一个是 THUDM 提供的 Agent-Bench。前者聚焦真实软件仓库的 bug 修复与功能实现,是“AI 程序员”的试炼场;后者覆盖更广,从软件、操作系统、网络、推理、工具使用到多模态交互,是对 Agent 通用智能和工具操作能力的系统化测评。

什么才算一个好的 Agent,还得回到问题域上看。SWE-bench 的目标是让 Agent 能像程序员一样理解代码、修补缺陷、通过单测;而 Agent-Bench 则像是在考察一个“通才型工程助理”,既要能读懂文档、用命令行、写代码,又要能跨工具协作、执行复杂任务链。前者考工程深度,后者考任务广度。这两个维度,几乎定义了 Agent 的“手工能力边界”。

理解这个边界,还得区分哪些问题是 LLM 本身可以解决的,哪些必须依赖外部工具。从大模型的演进来看,许多原本需要显式工具链配合的能力,正在逐步被“内化”进模型本体。Chain of Thought 已经演化为参数化的推理能力(Reasoning),知识图谱的结构化记忆也被吸收到模型的参数知识(Parametric Knowledge)中。而最近阿里开源的 Tongyi DeepResearch,正是这种趋势的最新代表:它通过强化学习(RL)直接训练模型具备“研究型行为”,主动检索、阅读、摘要、再检索,在真实网络环境中形成自我迭代的探索闭环。

要找到好用的 Agent 框架或最佳实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看各大数据集的打榜记录,榜单上往往能看到社区最新的开源成果与架构思路。SWE-bench 有一个官方 leaderboard,目前得分最高的方案往往来自一些 AI IDE 工具,比如 TRAE、Augment Code 等,因为 SWE 要解决的软件工程问题,和 AI IDE 的目标几乎完全重叠,它们都想让模型在真实项目里“动手干活”。在这些榜单里,你可以找到大量可以直接复用的开源实现,例如 github@augmentcode/augment-swebench-agent、github@ByteDance-Seed/Seed-Coder 等。

如果你正好在做相关方向的工作,不妨先采取“拿来主义”。SWE-bench 上最好的模型得分已经达到了 78.8 分,意味着这些 Agent 已经能解决绝大多数真实工程问题。要知道,在 2024 年三月,这个榜单的最高分还只有 12.4。短短一年,从“会写代码”到“能维护项目”,AI 的动手能力,已经跨过了一个关键分水岭。```

Unsplash Awards 2025 edition

推荐 Unsplash 的图片,上面是 2025 Awards,目前电脑的桌面壁纸用的是 Unsplash App 刷新,Chrome 浏览器的也是用插件实现刷新。

8 天的国庆中秋假期,如常回老家待几天,也和老爸一起出去玩了一趟,应他要去千岛湖的要求,总体感觉还不错了,千岛湖的旅游成熟度很高,游船线路以及导游都很专业,6 个小时的行程,三个小岛,都还算能玩一玩,第二个岛上可以吃午餐,不过质量以及排队体验实在不行,不贵,最便宜自助餐 45 块一个人,但是估计也是因为国庆客流巨大的缘故。

本周观影

本周播客

本周文章

https://x.com/Barret_China/status/1973188130091180466

LLM 出来之后,在应用层的折腾从未停歇。从 Prompt 调优到 Workflow 配置,再到 Agent 构建,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让 LLM 更好地为人类干活,把机器的性能压榨到极致。
对 LLM 的压榨,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帮助它找到最优算法,让推理少走弯路。
为此我们几乎把能想到的路子都走了一遍,让 LLM 学会反思(reflection、self-consistency、self-critics),学会推理和规划(reasoning、planning、chain-of-thought、tree-of-thought);学会记忆(short-term memory、long-term memory),不至于对话一长就失忆;学会找知识(RAG、knowledge graph),在外部世界里补充事实;学会构建上下文(context building),在有限 token 里塞下更多有效信息;学会用工具(tool-use,function calling,MCP),把事情交给外部程序去跑,而不是光靠自己生成;等等。
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技巧和机制,本质目的是让 LLM 更快理解人类要干啥,围绕目标(goal-oriented)尽可能找到一条代价最小的路,跑到最优解上去。
第二个维度,是对时间的压榨,让 LLM 可以做到 7×24 小时不停歇。当我们对 LLM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很容易想到把它打造成属于自己或组织的“数字员工”,它不知疲惫、不会抱怨,可以持续运转、不断学习。
大部分人今天用 AI 的方式,还停留在查资料、总结内容、写周报月报这些单点场景上,如果要真正构建一名“不停歇的 AI 数字员工”,光靠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先规划出属于自己的 AI 数字工厂 ——想清楚要造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是沉淀知识的系统,是自动化的业务流程,还是一个可以长期迭代的服务。
在这座工厂里,AI 是生产线上的执行者,它负责具体的加工与产出;而人类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亲自干活的工人”变成“监工与管理者”。 人类不再亲手完成每一步,而是要设计流水线,设定规则,制定指标,监控质量,并在需要时调度资源。换句话说,AI 的价值不在于替我们“干一点活”,而在于帮把整条流水线跑起来,而人类更像是“数字工厂的管理者”。
当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时,真正的拐点就出现了。LLM 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而是逐渐变成了可以长期协作的伙伴。它既能承担重复性劳动,也能在复杂问题上提供洞见。它不仅仅是“帮你做事”,更是“和你一起做事”。
未来的差距,不在于谁能写出更漂亮的 Prompt,而在于谁能把 LLM 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时间和组织里,形成稳定的生产方式。
因此,会不会用、用到什么深度、能否持续优化,这些才是长期的竞争力来源。谁能把 AI 运行成“工厂”,让自己从执行者转为监工和管理者,谁就能在未来的日常工作和业务中,获得真正可复用、可累积的优势。

做研发的思路一定要转变,不过以后也许科技行业都是顶尖的人才能进入,目前这些打杂的都可以被 AI 取代。

类似的看到一个 teleg 上的一个信息

睡前快速写下今天对 AI 的一个感悟。昨天有个朋友向我咨询他们在进行跨国直播时遇到的网络问题,这并不是我的专长,于是我让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收集描述问题的信息,收到他们讨论出的总结之后,我把问题用技术化语言重新组织了一下并喂个 Gemini Deep Research,得到了这么一份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 https://g.co/gemini/share/33929d4556e8

这不是我第一次用 Deep Research,可以说这是我遇到超出知识能力范围问题唯一信任的 AI 工具,多次帮我解决实际难题,但还是不得不感叹它的高质量和令人信服。

于是我想到,在 AI 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实践的行动力从未如此重要。是否掌握理论知识,决定了一个人在一件事上能走多远。但如今当 AI 能快速抹平理论知识的差异,那么是否能行动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

这次朋友遇到的问题,虽然不是我的专长方向,但我有信心在基于 AI 给出的指导下参与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我可以在视频流传输网络调优方面初窥门径,增加一项新的能力。

当知识变得更易获得,实践的行动力,和从实践中获得认知和能力的效率,就是能否成为强者最重要的因素

不做普通人|從設計師到職業投資人的故事

扩展自己的认知和圈子,想要什么,有什么不舒服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让你的目标和方向非常明确,每次选择更接近你的目标。

什么是我的目标和方向?通过其他收入,早点实现工作自由,摆脱恼人的职场生涯,让生活可以上一个台阶。
昨天看 LEI 不做普通人的视频,听下来其中有一条,需要进入高人圈(他有推销自己的贵人圈嫌疑)是认同的,但对我来说目前多听好的播客以及多看好的视频,是我接触高手的唯一的机会,需要不断听看和思考,学习,同时和小圈子的多聊也是我学习的一个渠道,其他都是废材。

Transcript for Pavel Durov: Telegram, Freedom, Censorship, Money, Power & Human Nature | Lex Fridman Podcast #482

视频版本: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PH9njnaVU&t=2075s, Freedom/No alcohol/No phone …, 与众非常的不同,还没全部听完。

本周播客

上面的 2 个播客让我很兴奋,还没仔细听完,但是解决我不好疑惑,以及思考和行动的方向,特别对于如何做以及如何组织这方面的思考以及实践,提供了参考,看到了全新的世界。

我将如何面对老去与死亡 | So!azy

总而言之,面对老去与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我的答案分为几个层面。首先是通过保险等现代金融工具为未知的风险做好物质准备,其次是寻求一个能够相互扶持的伴侣关系。但最核心的,是对生命和死亡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接纳。我意识到生命有限,因此更要追求有品质地活。当不可逆转的疾病将剥夺我的生活品质与尊严时,我倾向于选择有尊严、自主地结束,而不是在无意识和痛苦中被动地延续。这并非悲观,而是在理解了自然规律后,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的句号。

看了我还不知道如何去写下自己的想法,简单说有一条是一样的,就是不要只是活着,有口气。

AI时代的终局:「全职员工」的消逝与「合伙人」及「小时工」的崛起 - 知乎

面对这场结构性的劳动力大迁徙,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必须进行深刻的战略调整。
对于企业而言:
核心的战略任务是重新定义人才结构。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像一位精明的投资组合经理,清晰地规划其人力资本的配置。
识别并培养“Business Owner”: 公司需要主动在内部识别那些具备企业家精神、强烈自驱力的人才,并为他们设计全新的合作模式。这可能意味着打破传统的薪酬天花板,提供基于项目利润或公司股权的超额激励,给予他们高度的决策自主权,将他们从“执行者”转变为“生意合伙人”。
构建灵活的“Contractor”网络: 同时,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可靠的外部专家网络,用于处理那些标准化的、非核心的、或临时性的任务。这意味着需要大力投资于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协作工具和供应商评估体系。
未来一到两年,将是企业完成这种人才结构转型的关键窗口期。那些行动迟缓、依然固守传统雇佣模式的企业,将在效率、创新和成本上被那些新型组织形态彻底击败。
对于个人而言:
每个人都必须在“Business Owner”和“Hourly Contractor”这两条路径之间做出清醒的自我评估和选择。
选择成为 Business Owner: 这意味着你必须培养全面的商业认知,包括市场、产品、销售和财务。你需要承担风险,直面竞争,但你也将有机会获得不设上限的回报和定义自己事业的自由。你需要问自己:我是否有创造价值的渴望,并愿意为之承担全部责任?
选择成为 Hourly Contractor: 这意味着你必须在某个垂直领域做到顶尖,成为无可替代的专家。你需要持续学习,拥抱工具,并乐于在一个动态的、项目驱动的环境中工作。你需要问自己:我是否享受解决问題的乐趣,并偏爱灵活自由的工作节奏?
无论选择哪条路,那种在大型组织的庇护下,按部就班、等待退休的职业生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感觉说的有一定道理,科技公司的转变和竞争尤为激烈,是不是以后不会有超大型科技公司的出现了?

周六去了趟太浦河,好久没去,近三个小时,太累了,发现车的后变速坏了。

本周观影

  • 深夜食堂:东京故事2 E01(鸡肉炒饭,红人红衣红食)/E02(星座和爱情)
  • 通过豆瓣的中国大陆武侠片榜,看了下面几部

    • 绣春刀2:能看看
    • 陆小凤传奇之铁鞋传奇:不错的,好老的片

本周播客

  • 老警察讲故事:父女二人,这老警察讲故事很厉害,思路清晰
  • 还是得听半拿铁,新一期的体育明星

本周文章

一个人、一个包、一个娃,这是我们的流浪地球

65天前,在老婆的支持下,我规划完成了穿越中东、北非、欧洲、拉美的行程…没人知道是谁给了我这样的勇气,没人知道旅途中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我是否能够独自抵御旅途中的风险…但我知道,如果想要享受这个世界,我就必须勇敢一点;但我听到,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
临回来前,老婆问我,不知道兜兜能记住多少旅行的内容。我说:这是这是她的缘分。是的,我们习惯了功利主义与效率主义,做一件事就要得到一个明确的收益,现在的我觉得,并非如此所有的事情都要如此考虑,尤其是跟孩子的陪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够记住多少内容、对她有多少影响,这是她的缘分,而旅行中开心的瞬间和绝无仅有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有朋友说他这样出去不怕回不来吗?我的回答是,一定是精心策略预防意外,但是他一定不会因噎废食;父女俩玩的真好,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不走预制的人生。

程乐松在北大哲学系开学典礼致辞

与此相对的,如果你的确不知道你自己想要或者适合什么,大可不必焦虑和着急。真正可怕的,不是自我认知形成的缓慢,而是在这一过程里迷失在缺乏稳定自我理解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之中。三十年前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很坦率的说,我是一直到进入大学之后的十六年,成为老师的第六年,我才完全确立职业学者和哲学教师的自我认同。实际上,相对于不断涌向我们的无限丰富的不确定性,任何高瞻远瞩的人生规划,和十分精密的算计在时间面前不仅是脆弱的,甚至是可笑和荒谬的。
卓别林说,长镜头下的人生是喜剧,以特写方式观察细节都是悲剧。究其原因,当下的精明算计与未来的人生回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想维度。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当下所有的精明算计从人生的跨度出发都显得笨拙和短视。因为精明实际上就是功利与急躁的代名词,其前提放弃自主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以流俗和从众的方式定义自我的价值,逃避面对自己的责任,最终牺牲的是稳定的自我认同。看似精明的算计,不仅会造成持续的浮躁和急切,还会因为沉溺于想象出来的远大前程而消磨当下的专注和热情。与其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不如想想今天准备看几页书,明天打算去怎么锻炼…精明算计出来的远大前程和镜花水月一样,毫无价值——无论从现实利益出发,还是从心灵平静来看都是如此。我希望大家不要用精明的利益算计来代替深入内心的反思,也不要用虚无缥缈的伟大前程来消磨投入当下的热情。
我自己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大学或研究生的生涯是各位一生中最宝贵的、塑造自我的机会: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不断接触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心灵,且在充满可能性且鼓励尝试的理想主义校园里以试错的方式发现自我的边界。结合我们的学科特点,各位的校园生涯是否有价值可以参照如下三个标准:其一,以有独到心得的哲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的自我理解,将持续的探索和反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确立下来,保持好奇心的同时避免出现知识的傲慢;其二,如果不能清晰地确立笃定的自我理解,那么至少明确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什么,且不会因此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其三,形成一种稳定且克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来自外部世界的喧闹和质疑。
当然,还有一个很哲学的建议:如果你们不能同意,在未来无法落实上述建议,千万别有任何意义上的自我否定和怀疑,因为我们不需要毫无质疑地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建议。如果可以在保持当下的心灵平静,且在未来不反复懊恼和悔恨,那么任何一段时光都是值得的。陷入焦虑和懊恼且无法自拔,是我能够想象的、唯一浪费生命的方式。
哲学是心灵的事业,而且最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如果可能,就一起尝试活得哲学一些,涵养出直面内心的勇气和能力,我想这才是对哲学门最有价值的回应!

最终人生要从哲学找答案,希望如同下面说的都不是预制的。

Telegram 上看到的消息,和上面这段北大哲人的话有共通之处

现在预制人真的太多了。
大家的人生像被流水线生产出来:学生时期按模板刷题,考同样的试,拼同样的简历;毕业后按流程找工作,打卡、开会、写周报;谈恋爱有攻略,求婚有流程,连吵架都有 SOP;消费更不用说,全靠算法推送,推荐什么买什么。看上去高效省事,实际上,味道早就被蒸发掉了。
这种生活就像预制菜——干净、方便、标准化,放进微波炉里叮几分钟,就能端上桌。可是,预制菜的味道,你吃得出惊喜吗?吃不出。预制人的人生也是一样,虽然省了麻烦,却也省掉了独特和深度。
更可怕的是,大家习惯了这种“叮”的人生,一旦有人自己下厨、自己加点料,立刻被看作“异类”。你不按推荐路线走?你不学热门专业?你不在 30 岁前结婚?好像你的人生就坏掉了,需要被重新包装。
可是,真正好吃的菜从来不是预制的。它可能火候难掌握,可能失败几次,甚至被别人嫌弃,但当你尝到第一口属于自己的味道,你才会明白:原来人生不是用来被加热的,而是用来慢慢烹饪的。
预制人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大家懒,而是因为社会默认的轨道越来越窄。要么跟上,要么被淘汰。可真正有意思的人生,恰恰是敢脱轨、敢多放点盐的人生。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没味道,不妨停一停,问问自己:我现在过的,是我的人生,还是别人预制好的人生?🤔

2025-08-孙宇晨真的很值得学习(八月小结)

最近在听孙宇晨 2015 年在喜马拉雅的音频课程——财富自由革命之路,我只想尊称一声(孙哥,绝不是孙割)。这里并不是说里面的课程思考在今天有多超前,而是放在十年前,孙宇晨能有这样的认知真的是太牛了,课程中展现出来的孙哥的能力我觉得有太多地方值得学习了。录课的他 25 岁,听课的我 30 岁,我觉得差距好遥远。
为什么我突然去听这样一个课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觉得工作好累,我觉得保持现在这样的状态太难太难了,很想一夜暴富,毕竟 X 圈充满了暴富神话,虽然我不参与,但是看别人暴富也能过过瘾,所以不小心点进去看了眼,然后被孙哥的才华吸引了,很需要学习这种乐观向上、持续学习、积极行动的态度,但又在「要努力」和「想躺平」之间反复横跳。

写的很真实,的确,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状态,但是我幸运的是,职场的终点没多少年了,对我来说压力没那么大了,但是未来孩子是否能够走出这种工作上的无聊和无力,是个很大的未知数,有一点他比我起点好,家里能给予他不错的支持,至少我能让他不用操心买房吧。

The Last Programmers || Xipu Li

If you're already a developer or building a company, remember that your 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will soon be replicable by anyone with access to good AI tools. Y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eds to be something else.
Better user understanding. Stronger distribution channels. Clearer market positioning. Faster learning cycles. Better taste in what to build. Superior execution on the parts that can't be automated: talking to customers, understanding their problems, iterating based on feedback.
Start making this shift now while you still have time. If you're a senior developer, spend more time with your product team. Sit in on user interviews.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metrics that actually matter. Learn why certain features get prioritized and others don't.
If you're leading a team, stop hiring purely for coding skills. Look for people who can think about systems holistically, who can communicate clearly with non-technical stakeholders, who have strong opinions about user experience. The developers who thrive will be the ones who can bridge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with business needs.
The transition is already happening.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you'll adapt proactively or get caught off guard when your current skills become less relevant.

AI 能干,但是什么时候可以走到厉害的程序员和设计师的程度,还有一定距离,是否可以走到,也许可以,但是这个过程中肯定它还替换不了“好”的人,平庸的人不是因为 AI 被替换,而是个人本身就是没什么发展的,人有三六九等,世界本来就不是平的。

再记一下和同事聊天的记录:

  • 昨天晚上,我才抽时间好好读了下这篇,写的很现实客观,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未来一定需要的不是单一 coding 技能的人(可能也从来都不是,只是过去可能还能有个工作机会而已,未来类似的不会再有,junior 之类的基础工作总体是在减少),需要我们的是朝前走,构建产品更多是的和产品以及用户站一起,而且需要品味,适合人的品味,这个有点偏设计,要培养不容易,但是具备产品思维从来都是没错的,只是未来更加需要,我觉得激进的产品团队也许未来不需要工程团队,自己通过 vibe coding 就行了,特别是 toc 之类的;早点意识到有行动可能会有更好的出路,现实以及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 反正工作本身就是不可能干一辈子的,是个鸦片,年轻时好好工作,努力向上多赚证明自己,但是不意味着只要工作一条路,毕竟还有 side project 以及 钱生钱 的一些其他路子可以走,也要去走,早点想明白,开始折腾早点也许可以脱离工作,折腾不出来也算是个经历。
  • 所以不用悲观,可能更要提醒自己的是,如果我们自己面对现实只有无力感,不知道如何面对,那是需要多思考解决的,不然很大可能就是跌入谷底了,现实来说以后如果还想工作,也没机会了。
  • 有机会还是转行业换赛道,目前你的方向特别是技术方向来说,毫无意义了;App 开发这个事情,更多是产品经理的事情,未来,特别是 toc 类的。

理工科思维

真正能左右学习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自控需要意志力。一般人可能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思想的境界来培养。然而实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它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
如何提升意志力?灌鸡汤、打鸡血是没有用的。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完美主义者”,他们多是不懂轻重缓急的“焦虑症患者”。他们关注各种细节,经常能指出别人的小错误。比如给他们看个PPT,他们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哪些标点错误,却不知道你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其实是种特别浪费时间的性格。

“极简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最关键的事情做好,省出来时间去玩。这也符合塔勒布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说的“杠铃原则”:做事要注重两端,不管中间。——我要么做最难的事,要么玩或者什么都不做。

希望自己不是上面说的完美主义者,我自己有时候也是吹毛求疵,但是不是上面不给核心观点。

Omarchy: Linux桌面的另一种可能 – 衛斯理

DHH 过去和 Apple 有不少冲突,目前演进到了换 MacOS 到自己好 Linux 发行版的这一步,多一种选择总是好的,特别是有更多的美好涌现。

本周观影

  • 深夜食堂:东京故事 E04(日韩,物理大神,还债的韩国女生)/05(麻将大神,可怜的孩子,女人)/06(蔬菜店老板的故事)/07(啃老的故事,一人火锅)/08(女优的故事)/09(哥俩好,火腿肉饼)/10(跨年,荞麦面):暖
  • 戏台:推荐,舞台剧搬上了荧幕,黄渤、姜武和陈佩斯稳得很
  • 大佛普拉斯:不太喜欢这种风格
  • 柴静专访赖恩典:“抗战老兵经历无数恶战,却一个字也不敢讲”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无数中国青年浴血而战换来的胜利。然而,许多亲历者在数十年里曾无法开口讲述,甚至被历史抹去。本期节目柴静访谈独立摄影师赖恩典,他用15年时间记录了17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身为中国人,:一个民族应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弟,一个国家如何面对历史的真实。

本周播客

本周好像没咋听播客。

本周文章

分享我个人高效的学习方法

硬啃学习法: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经济学,历史,科幻的书,要耗费数月才能看完。我的方法就是随时丢沙发上,回家没事就翻几页,持续啃,往往这些大部头的书看完后,你会感受到书中的脉络和规律,看完后会具备更大的视野和认知提升。大部头的书千万不要像找宝藏那样着急的寻宝,这些书的知识在背后,在作者庞大的叙事故事中领悟
实践学习法:很多很有深度的书往往都很薄,比如传习录,心理学的书。这些书的内容太过于深刻,读快了肯定不懂,而且要结合实践才能明白。比如我头两年在深圳跑硬件的时候,每天晚上 12 点回到酒店都看一页传习录再睡觉,白天开车的时候反复思考和实践。最后在实践中才知道知行合一道理很容易懂,难的是要在事情中磨,入世磨才知道自己学会没学会,沉没沉住气
链式学习法:很多传记类的书,比如查理芒格的书,分享人生经验,非常睿智。一旦作者在书中分享什么书,肯定就有用,我都会随手记录方便以后阅读,这些顺藤摸瓜的资料,你不读书是不会知道的,都是我的隐形财富
分享学习法:一些技术类的书,讲的非常好,看完就醍醐灌顶。这类书,我通常是通过博客或者事例的方式记录下来分享给别人。分享给别人的过程中会反复梳理修辞和逻辑,怕别人看不懂。而这个过程往往让我自己深刻的学习了第二遍,第一遍学习懂了 50%,第二遍教人过程是融会贯通 120%。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说,不要把知识捂着,分享有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类比学习法:有时候你在某个领域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借鉴的地方。这时候就要跨学科的去思考,因为答案往往在于别的学科。

个人实践来说,首先要清楚学习的目的或效用,只是短期快速学习用于工作,AI 驱动结合目标方向的一些关键书籍,并快速试错实践,就够了;如果是需要深入的一些领域,且长期持续有用的,需要想清楚学习路径和框架,要读领域相关的一些重点书籍,并不断总结和分享,持续实践。

放一篇新闻报道,标题就不放了
老罗和西贝的就是否是预制菜的舆论大战,本周吸引了足够的流量,支持老罗的主张,预制菜本身没错,消费者需要的是知情权,国家需要给出国家标准规范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