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文摘 07192025
月刊(第31期):基于 Claude 的阅读流 - Airing 的博客
读完之后,发现 Reader/Readwise 以及 Claude/MCP 结合,居然可以做这些个事情,自己的阅读流以及信息整理过程在当下结合 AI 的确可以做些改变了,好的工具让世界更美好,也许也到了切换工具做减法的时候了(feedly 上 RSS feed 太多了,看不过来根本看不过来了),目前自己的几个信息源:X 上的关注,teleg 的几个频道,公众号,书以及 RSS 订阅,RSS 订阅和 teleg 相对重要。
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引用和个人相关的笔记,有效形成总结,结合 AI 和自己思考,目前都是通过复制到 Apple Note,然后加上自己的评论,最后发布到博客,如果采用都是在线的做法之后,如何可以方便发布,是另外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许通过 AI 总结成每周的一个阅读文摘是个选择,也可以考虑自己写个 Agent,但 Apple Note 我不会丢。
参考如何使用 Readwise MCP:How to use the Readwise MCP - Readwise Docs
通义听吾 https://tingwu.aliyun.com/home 也是结合 AI 的一个好工具,腾讯 ima 以及 Google 的 NotebookLLM 也许也是选择。
17/7 - 又对 reader 失去了热情,我分析是因为用惯了 feedly,发现切换还是有成本,而且 reader 的内置阅读也有些问题(解析不一定好),再想再看,但是设计以及易用性的确是 reader 好。
Reader 不错的地方
- 快捷键操作很友好,网页设计漂亮
- highlight 和 note 功能很好
- 具有 RSS 能力
- 不贵
- 有 Chrome 插件,体验不错
Reader 感觉一般的地方
- AI summary 其实没那么有用,只是简短的 summary
- 有些网页解析有问题,打开一个网页其实没那么方便
Feedly 不错的地方
打开链接方便
highlight/notes 以及 AI 都是收费功能(Pro+),但不贵 (annotated 这个功能还没看到,是付费功能)
有 Chrome 插件,Feedly mini?read it latter, 以及 save to boards 的功能
关于 Boards 功能?这个是面向团队的功能,对于个人好像用处没那么大。
Team boards are private spaces where you and your team save the best articles you discover in your feeds and on the web. You can think of Boards as folders or notebooks in which you and your team can collaborate by organizing the content that matters to you.
如何和 AI 结合,是不是具备和 readerwise 类似的 MCP 能力?目前还没看到,可能要借助于第三方。
Feedly 感觉一般的地方
UI 设计上没有 reader 做的那么好
没有试用(说是可以付钱然后申请退款,达到试用的效果)
”但是在 web3 不是这样,从智能合约到量化交易,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每个方向并没有被划分得很细,通常是需要能力更综合的人,既要懂链,又要懂智能合约,又要懂其他业务知识。工作的内容往往也不是局限的,能接触到各种方向的技术。
并且,由于这个行业离金融市场太近,遍地都是搞钱的机会,那就意味着,你非常有可能获得工资之外的收入。"
Web3 国内还是不稳,还有就是 AI 和币圈了;对于个人找准一个方向真的很重要,好的方向上下限赚的钱都比一些行业顶级人能赚的钱都多。
对话YouMind创始人玉伯:中年创业很难,资本更喜欢00后年轻人
这个是我在回顾之前的一些经历时,反复想的一个问题,我究竟从大厂学到了什么?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要小心辩证看的。比如张一鸣说的EGO要小,格局要大,我觉得就是一句要辩证去看的事情,一个创始人如果格局不大是做不成事情的。我说的EGO大,其实是说,人在一些事情上要有执念,有偏好,有偏见,有偏见才有观点。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是非常寡淡的,创业也不会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怎么去竞争、做好产品。所以从这个来讲我是非常认可,人就是要有偏见,你的独特认知,你要很坚持。
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去飞书时这个对我挺震撼。我听过一些关于张一鸣要求数据准确性的故事。他会问得很细,你只是给他一个笼统的数据,可能是过不了关的,他会问到这个数据究竟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可能就是在这种一年又一年对数据的坚持下,使得所有人都知道造假是没用的。造假可能会被揪出来,那个代价会非常惨,可能直接就开除了。
这是我们要正在做的方向,叫万物化稿,稿生万物。万物化稿就是比如说各种各样的资料,包括录音、本地文件输入后,把这些输入变成稿子、录音,或者采访稿,这是万物化稿,再把稿子通过配图,变音频、视频,甚至直接发出来,就是稿生万物。
玉伯访谈,谈的非常好,受益匪浅,每个特别的人一定是有很强的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不然我的观点一定不可能是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