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文摘 09082025
周末在老家,晚了点发。
本周观影
- 孤独的美食家 除夕特别篇~ 最后一食!濑户内出差篇:工作、美食、工作、美食,无限循环到年底
-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大致了解了整个来龙去脉了,安纳金、阿米达拉、欧比旺和奎刚,以及首相是如何上台的
- 深夜食堂:东京故事 E01/02/03:暖
看的这些个影剧都不错,有时候人感觉无聊或情绪低下,对我来说看片是个非常好的有效缓解情绪的手段。
本周播客
- 129|列出「我不再做的事」清单,会让我们变得更成熟和快乐吗?: 没听下去,但是考虑自己也可以搞个不再做的事情清单
本周文章
AI chatbots are becoming lifelines for China’s sick and lonely - Rest of World
My mom and Dr. DeepSeek 我妈妈和 DeepSeek 博士 -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the sick and lonely turn to AI. 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病人和孤独的人转向人工智能。
看了有点温暖和激励,科技的力量,至少真切的解决了部分人的问题,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真好又看到了这篇记录一下 AI 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实际体验 | 虹线,类似内容谈的都是医疗方面 AI 的使用。
基于原文的内容,Andrew Karpathy 对于 vibe coding 的定义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
forget the code even exists -> 忘记有代码的存在。
几乎不手动参与编程,再小的错误也通过 AI 来修复而不是手动更改。
AI 写的代码不再 review,只看结果,不满意的话继续对话。
对于一次性的项目来说,并不糟糕,并且相当有趣。
所以 vibe coding 的意思我理解从最开始是谈论一个新的编程方式,是一种完全基于 LLM 对话来编程的方式。因为 LLM 默认每一个新的 session 都没有以往的记忆,缺少上述这些上下文,所以我们也最好将这些信息存到指令文件,或者叫规则文件中,例如 GitHub Copilot 的 .github/copilot-instructions.md 文件,Cursor 对应的 .rulers 文件夹和 Claude Code 的 CLAUDE.md 文件。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最近我也一直在尝试 vibe coding,基于上面类似的原则,但是会 review 一下代码,让 AI 做一些代码方面的简单改进,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基于观察到问题:
- 如何让 Agent 可以快速理解到过去的整个历史?便于准确快速的持续迭代实现
如何让 AI 在不同模块之间,以及持续迭代过程?
- 一个 UX 相同设计?以及相关的用户体验?
- 保持遵循的一个设计、开发规约?如:API 定义,命名规范
- 如何更好的做出 UX 设计,目前生成的 web UX 感觉都是类似的 AI 风?
- AI Coding 工具之间的差异是,在于模型还是在于工具本身,如何更好衡量工具的差异?
- AI Coding 下,对于软件工程的影响?是不是需要重新构建一些新的开发方式和方法?
室友昨天晚上说这两天她有点和同事们闹矛盾,我灵机一动,正好周五去朋友的饺子馆尝新品,带回来一些生饺子,我就说今天开车送她上班,她带到店里,中午吃饭的时候把饺子煮了分给大家吃,缓和一下关系。一箭三雕,一来解决了融洽了同事们的关系,二来消灭了这么多饺子,三来给本来就不宽裕的冰箱腾出了空间。得到的回馈是,饺子好吃,同事们开心。
这样的生活“智慧”,值得学习,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包括家庭内部。
我没有成功的概念,什么是成功? 也许很多人讲的是功成名就,有钱
我的理解其实很简单,每天三双筷子按时吃饭,睡得香,做有意义的事情不妥协,和好朋友喝喝酒吃吃烧烤。
最重要的是,公司事情忙完了,写点自己喜欢的代码,人和电脑,网络,逻辑森林融为一体,进入忘我的代码世界,时间在身边停滞,心流磁场贯穿整个身体,仿佛躺在太空中,任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脑电波在浩翰的空间中回响,跨越光年的遥远距离,向远方的文明眨一下我渺小而耀眼的星光…….
我享受这一刻
活的明白,有高度。
In the long run, LLMs make us dumber - @desunit (Sergey Bogdanov)
And the results were:
- In the LLM group, 83% couldn’t quote anything from their own essays shortly after writing, whereas nearly everyone in the other groups could.
- Participants moving from LLM to writing solo exhibited reduced neural activity and continued under-engagement.
- Participants transitioning from brain-only to using LLM retained strong memory recall and showed neural activation patterns similar to the Search Engine group.
I keep saying that to my kids – LLM is a really powerful tool but use it wisely. Don’t ask it to solve your math equation; instead, provide your own solution and have it explain where you might be wrong. Starting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hen integrating AI will be healthier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s like nuclear energy – you can use it for mass destruction or as a clean source of power.
Consistent reliance on AI tools might undermine learning, memory, and creativity. Discomfort isn’t just a nuisance – it’s a training ground.
Look for discomfort, seek it out, and encourage it.
对于大量的“无脑”使用 AI,不知道有什么好的应对的方式,说不定有一天人类会厌倦 AI 相关的话题和工具,返回到更多的依赖自己的大脑,当下还是提醒孩子、鼓励孩子使用,但是不是万能的,自己的大脑才是万能的。
去年开始,我陆续为以下内容付费:
- 《财新》杂志:每年几百块钱,但能获得相对客观、深度的财经报道
- 财经类每日新闻:每天需要花 1 块钱,信息密度高,没有广告干扰
- 《三联生活周刊》:优质的长篇报道,帮我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 小宇宙上的访谈节目:深度对话,远比短视频更有营养
- 请一些行业专家咨询,事后发微信红包感谢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说它是最好的时代,是因为获取信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便利。说它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信息质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参差不齐。
在这样的环境下,为知识付费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投资自己的认知能力,投资自己的判断力,投资自己的未来。
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应对变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免费的午餐往往是最贵的。为知识付费,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选择。
我也在寻找一些优质的信息渠道(财新和三联的纸质杂志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还有就是南方周末是个好的选择,国外的话,Bloomberg,New Yorker 之类的财经和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思考,NYT 也是一个选择),不然就是 rubbish in rubbish out,只有有高质量内容才能更好的让自己汲取有价值的营养,不然就是贫瘠的土壤上撒盐,不利于成长反而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