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老板聊开源,感觉中国人主导的开源项目做国际化,单讲产品的能力达到世界一流的有很多,但是到社区建设就差了一大截,再到做标准做生态就几乎没有了。一方面和语言文化以及做事方法差异有关系,另一方面和对中国的区别对待也有关系。反而像是
DeepSeek 这样闷头把工作做得及其踏实然后突然来一个大的,可能是一个更符合文化的做法。

上面这段其他人提到的,个人感觉的确符合目前实际,也是一个符合我们现状的实践方式。

On loyalty to your employer

本文讨论了对雇主的忠诚问题。作者反思了自己在科技行业的经历,发现同事们经常夸赞自己的雇主,但最终还是会跳槽。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交易性的,雇主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员工的福祉。
作者的父亲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 30
年,这让作者感到惊讶。作者认为,这种长期的忠诚是因为雇主和员工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尊重。作者列出了四个标准来评估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为之工作:是否支付合理的工资、是否对员工友善、是否财务稳定、是否愿意尝试新事物。
作者强调,员工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公司的宣传所迷惑。公司可能会提供很好的福利和环境,但最终还是会把利润放在首位。作者建议员工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公司的利益。同时,作者也提醒员工不要牺牲自己的关系、精神健康和尊严来满足公司的要求。
最后,作者引用了父亲的话,强调了家庭和朋友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员工应该保持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不要过度地投入工作,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总的来说,本文呼吁员工保持独立的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事项,不要被公司的宣传所左右。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职业道德和操守必须遵守,但不意味着是给公司“卖身”,特别是公司里的人和事能早远离就早点脱离,bullshit job 说的没错的。

人到中年怎么进步?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很多社交都是无意义的社交,社交本质是利益交换,自己的实力如果不够强,认识再多的人都没用,因为自己对别人没什么价值,别人也不会和你交换什么。
不要忌妒,不要比较,不会悔恨。为什么?一切的内耗都源于最开始的起心动念,当年起心动念去揣测别人的时候,别人并不会为你改变,但是你却花了很多自己宝贵的时间在内心中内耗,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也是最宝贵的东西。而人性,只有你非常强大的时候,他们才会尊重你。
不要迷恋奉承和成就,中国人的人性是,喜欢造神,也更喜欢亲自推倒神,看神倒塌。中年以后,认真搞钱,踏踏实实做事情,保持低调,只和最重要的几个人沟通。这就是余生的福报。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保持内心的平静,认真搞钱,早日脱离无聊的人和事以及无趣的职场,不要内耗。

附上,一些简单的思考:

  • 是不是尝试以后每天早上起来在咖啡店或办公室(考虑去咖啡店需要每天点咖啡哈 :))读书,45 分钟以内,纸质书带上纸和笔。
  • 技术方面的文章少了,后续有意思的文章会补上。

如何发现一个20岁时就值得投资的人

一、感知世界的能力,远超同龄人
二、问题导向,动手去做
三、好奇心的密度和可执行性极高
四、自我迭代能力
五、能穿越失败、忍受无人理解的阶段,坚持再坚持
六、智慧且愚蠢

好奇心,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做,很多时候按照通常衡量标准就已经能“赢”了。

退休第七年的总结

退休七年躲开了不少疾病、增强了免疫力、也养好了这副曾经脆弱不堪的躯壳:离开北京这些年客观上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躲开了所有传染疾病,没有打过疫苗、也没有阳过。之前新冠盛行的时候就是往没有封的城市走,后来疫情结束还是保持零社交与戴口罩。原来在北京上班的时候自然地认为一年感冒发烧一两次是很正常的事情,离开社会后才意识到这些病痛是可以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便会发现身体其实是有极限的、每“冲击”它一次都会为未来留下“全面塌陷”的裂痕,因此还是尽量去减少没必要的季节性传染病;另外,通过长期规律睡眠、健身、多走、减食、优食、好水、寡欲、降激、少言、调心后提高了身体免疫力,过去的过敏和慢性炎症也都康复了、肩颈腰长期的酸痛也基本消失了、养到头发浓密不出虚汗不起夜连小肚子也凹进去了、睡眠质量也好了很多(不过客观地讲有些问题也不是两三年就养好了,而是经过近七年的自律与休养才见得成效、且自律比休养的权重更高)。
最后八个字总结一下退休后关于财管和消费的核心原则:“只花利息、不动本金”。一旦退休后开始动用本金(全年利息收入无法覆盖全年消费)、形成消费惯性、再叠加通胀与低利率,那么对于四五十岁前退休离场的人来讲很有可能后面财务状况会出现问题、影响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豆瓣豆友文章,豆瓣上有个小组“隐居之地”(也有穷 FIRE 和富 FIRE 类似的组),聊的就是这方面内容,时常看看臆想一二,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开始 1~2 年尝试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说不定带着家里老人一起。

如何挥去一些不必要的情绪,无论其来自生活还是工作?

  • 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是要问一下为什么?是否指的?
  • 如果确实无法该有,问问是自己原因还是他人?是否无解?
  • 如果无解,结束,尽早挥去。
  • 如果有解,看咋解,很多时候是期望和实际的不匹配,带来失望和郁闷引起的。

人在江湖,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早日脱离才可能是真正的“道”。

2025/4/19 - 到了一定年纪,容易破坏心境的人和事都少接触,也不要想着渡人,难过的只能是自己。

忙啊忙

有时候想想,人还真是矛盾。闲下来的时候,觉得日子空荡荡的,整个人像是要生锈了,总想找点事情做,让自己充实起来。可一旦真的忙起来,时间被占满,心里的满足感确实有了,但那种更抽象的、关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反而变得模糊。忙碌让人踏实,却也容易让人忘了抬头看一看方向。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忙碌和闲散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局限。闲的时候,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但有时间去沉淀和思考;忙的时候,生活被推着往前走,成就感来得快,可也容易被琐碎淹没,少了点对长远目标的关注。或许,生活的平衡就在于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既能脚踏实地地做事,也能留点空间给脑子喘息。

我的个人状态就是这样,但无论忙闲总归都是得在自己想做事情的方向上。

The Best Programmers I Know

这篇文章讨论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作者列出了几个关键点,包括阅读参考资料、了解工具、阅读错误消息、分解问题、不怕动手、帮助他人、写作、不断学习、不在乎地位以及建立声誉。
首先,作者强调了阅读参考资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阅读工具或技术的参考资料是理解其工作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作者认为了解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使用工具,还需要了解其历史、现状、局限性和生态系统。
此外,作者认为阅读错误消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认为,错误消息往往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只要认真阅读和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分解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分解成简单的问题来解决。
作者还强调了不怕动手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优秀的程序员应该不怕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写作也是作者认为的重要技能,认为写作可以帮助程序员梳理思路和表达自己。
此外,作者认为不断学习是成为优秀程序员的必要条件。他们认为,技术在不断发展,程序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作者也强调了不在乎地位的重要性,认为优秀的程序员应该不怕向任何人学习,并且愿意与任何人合作。
最后,作者认为建立声誉是成为优秀程序员的重要一步。他们认为,建立声誉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和贡献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通过这些方式,程序员可以成为行业中的领导者和权威人物。

其实无论做什么都是相通的,这里只是写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没有最好)的程序员的一个实践,但是保持好奇心和不断学习,其实无论做什么都是不可或缺的。

AppStore 首页推荐后,依然月入不足 3000,独立开发两年血泪复盘


独立开发其实想赚到钱还是挺难的,产品、开发、运营缺一不可,这盘复盘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很全面。

从验证一个产品 idea
,做出一个有相当完成度的产品,积攒一定的用户,最后能赚到钱中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起步肯定是当做副业鼓捣比较好。这样心态也好一点。

如果你打算尝试独立开发,产品一定是可以做出来。我没见过失败在第一步上的人,难的是做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到钱。因此起步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解决推广和商业化的问题。

做出产品不难,但好的产品难,赚钱的产品那是难于上青天了,一定需要对的人和团队。

更多文章和观点:

  • 我的第一个出海产品,是怎样冷启动赚到第一个 100 美元的?:产品 + 增长,增长是个好大的话题。
  • 之前看了如下这段话,觉得找方向来说也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想成为独立开发者,但不知道该做什么 App」我一度也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后来就想开了: 用价值投资思维去思考:先保下限(做解决自己问题的
    App,即使最后没什么人用,至少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再争上限(将产品尽量投递到有类似需求的人,如果这个群体数量大,付费意愿高就更好了)。
    80/20:通常很少有某一款产品能 100% 满足需求,往往是覆盖了 80%,剩下 20% 需要通过一些 Trick
    去实现,或干脆无法实现。那 20% 就可以是你的产品的卖点。 Yak Shaving:
    做一个产品通常会有依赖链,而这个链上的一些节点很可能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以借此去完善这些节点(比如用户反馈系统、任务管理系统等等)。